(2022 - 2024 年)》,国家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,还给出税收减免、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优惠这些实打实的支持政策,这是咱们帮助更多残疾人的好契机。”
二人说做就做,很快联系上了当地残联。
在残联办公室里,林逸诚恳地对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希望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,想了解下目前残疾人的就业需求。”
残联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情况,还分享了一些成功案例,这让林逸和苏瑶收获颇丰。
为了让手工坊更适合残疾人工作,林逸四处奔波,联系施工团队对场地进行无障碍改造。
入口处铺设了平整的坡道,方便轮椅进出;工作区内拓宽了通道,避免轮椅碰撞;还在各个角落安装了扶手,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引导。
苏瑶则忙着和当地职业培训机构沟通,一起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手工制作课程。
但在招收残疾人的过程中,难题接踵而至。
第一个难题,就是让残疾人相信手工坊能真正帮助他们。
林逸和苏瑶带着春红、阿祥,走访残疾人康复中心、社区服务站,分享春红和阿祥的故事。
在一次交流会上,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人满脸怀疑:“真的能通过做手工,实现经济独立吗?”
春红微笑着回应:“起初我也不敢相信,可阿祥陪着我一步步摸索,现在不仅能养活自己,还收获了认可。
这里有完善的培训和支持,只要你愿意尝试,一定行。”
除了观念问题,培训工作也颇具挑战。
不同残疾类型的学员,学习能力和方式差异很大。
比如,聋哑学员无法通过语言沟通,只能依靠手语和肢体动作教学;视力障碍学员则需要借助触觉、听觉来感知材料和工具。
为解决这些问题,苏瑶组织培训师学习手语,设计盲文版教学资料,还准备了各种辅助工具。
心理支持同样不可或缺。
不少残疾人因长期遭受歧视,内心自卑,不敢尝试新事物。
为此,林逸邀请心理咨询师,定期为学员开展心理辅导。
在一次心理课上,一位因意外失去双臂的学员情绪低落:“我连吃饭穿衣都困难,怎么可能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?”
心理咨询师耐心开导:“残疾只是身体的一部分,并不代表你失